公司动态

西方龙和中国龙形象不同,物种不同,为何翻译成英文都叫dragon




我们经常能在西方的影视剧、书籍中看到《指环王》中黑暗强大的恶龙,《驯龙高手》中可爱聪明的夜煞,《哈利波特》里擅长喷火、骁勇善战的火龙,这些经典的龙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对比我们文化中的龙,我们明显能感知到中西方的龙大不相同,看上去毫不相关,但是为什么都叫dragon呢?

我们印象中的西方龙,通常带有像蝙蝠翅膀一样形状的巨大羽翼,身体庞大,四只爪子非常粗壮,鳞片布满全身,浑身漆黑,擅长喷火,大多是邪恶的化身,拥有强大的法力。

中国龙则是马首蛇尾,头上长鹿角,头上长满狮子一样的毛发,四只爪子,身体蜿蜒,全身长满鱼鳞状的鳞片。擅用水,经典形象是龙王,呼风唤雨,保一方风调雨顺。

中西方龙的外形与意义

虽然从外形上看,中西方的龙并不是同一个物种,但是他们有相同的特征。他们都会飞行,飞行速度极快,西方的龙有翅膀,中国龙中的应龙也有翅膀。他们都体型巨大,身躯壮硕。

他们都拥有尖锐的爪子,可以在空中像老鹰一样抓住猎物。全身长满鳞片,法力高强。无论在中西方,龙都是力量的象征,具有强大的力量,更是一种神秘又危险的生物。

并且,在中西方,龙都是有好坏善恶之分的,西方的龙普遍邪恶的形象下也有坚毅忠诚的护国神龙,中国多为正面形象的龙,也有作恶多端、危害百姓的孽龙。

中国龙的形象源远流长

中国龙最早产生是作为一种图腾,是由多种动物集合而成。相传是黄帝所在的部落消灭、吞并许多氏族后,将自己部落的蛇图腾加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,后来又加上马的头、鹰的爪子、鱼的鳞等等,经过长期的演变,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龙的形象。

西方龙和中国龙形象不同,物种不同,为何翻译成英文都叫dragon

商朝时,龙已经正式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“天子”将龙纹印在旗帜和衣服上,青铜器上也出现了龙纹,这时龙以他的强大威力已经成为统治者追捧的对象。

众所周知,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,实际上,龙的形象也时刻适应着文明。龙图腾所在的部落本就是打猎时最为强悍的部落。

随着农业的发展,龙逐渐展现出龙王的形象,能够呼风唤雨。对于农业文明,风调雨顺是农民最为渴求的,基于这样的诉求,无论是上到统治者,下到平民百姓,或大型祭祀求雨,或兴修参拜龙王庙,都是自发的、应运而生的,即使到现代,仍有地方会举行这类活动。

wm完美真人

历史翻译沿用

中国的龙被称作dragon早在1299年《马可波罗游记》就已经出现,清朝时白晋、曾德昭等传教士将《易经》中的龙翻译成Draco,就是拉丁语中的dragon。

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看到中国龙的形象,与他们的dragon有相似之处,于是作这样的翻译,后来的人出于种种原因认可或者沿用这个翻译,所以流传至今。

外国人来到中国,不仅仅需要克服语言的问题,更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,才能将翻译翻得信达雅。

想要对中国龙作准确的翻译不仅要知晓神话、更要接触民俗,不仅要多欣赏阳春白雪,也要看看下里巴人。

当然,像马可波罗这样对中国文化有较为深切理解,在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的的外国人,在翻译时也会产生歧义,那么后来的人继续沿用有争议的dragon也无可厚非。

翻译不准确

其实我们知道,中英文有非常大的差异,不仅在逻辑性、形象性等方面,在包容性上也有所体现。中文的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许多关于龙的形象,而西方dragon这个单词会代指特定的龙的形象。

在中国,龙有非常多的含义,瑞兽、权力的象征,祭龙求雨、真龙天子等等,如果要准确表达出这些不同的意思,对于英语来说有点太过为难。所以只能选择dragon这个词作为概括。

最开始的翻译已经不能考察得到,但是我们可以追溯到1299年《马可波罗游记》中龙的产生。马可波罗曾在游历亚洲,并在中国待了17年,写下了这篇游记,给欧洲人展现了一片神秘而美丽的东方大陆。

龙这一词在游记中出现,是说元朝皇宫非常华丽,宫殿和房间中都装饰着或是雕刻或是镀金的龙的装饰物,非常的金碧辉煌。

可见当时龙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,已经作为纹饰融入了皇家的生活。并非像西方那样,经过宗教、信仰等的渲染,龙是邪恶的,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一种形象和化身。

英语词汇匮乏问题

其实关于dragon一词不能完全概括中国龙的形象,甚至这样的表达是错误的这一事实,很早之前就已经被中国人发现并讨论了。

早在06年,就有一场关于“龙”的文化论战,当时翻译界、学界为“龙”的正确翻译是什么而吵得“不可开交”。

有许多人支持loong作为龙的英文翻译,但是这个单词不符合拼写的规则。但是loong的申辩者则认为中国的龙本来对于西方是语言上的外来者,本就不需要符合语言规则。这些讨论与交流实际上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,西方也在不断加强对我国文化的重视。

但是,中文中龙有太多了,青龙、应龙、虺、虬、螭、蛟等十几种龙以及龙的衍生物,即使是中国人认识都需要广泛的词汇量与知识去支撑,何况英语呢。

应龙古画

英语对于龙的翻译恰恰体现了这门语言的词汇匮乏性,英语不仅无法准确地翻译龙这个生物,更是难以体现出龙的所有种类和他背后的含义。对于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,需要中文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才可以完美地表达。

不仅是龙,还有很多中华的词汇、文化等专有名词在英语翻译上是有失偏颇,甚至是错漏百出的,英语词汇匮乏是一个客观的问题,虽然我们难以改造英语。

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影响力,将原有的词汇的意义丰富成中文中的意思,让西方的人也能接受。

还可以通过拼音、英译等方法中文词汇的意思传达出去,就如冰墩墩译为Bing Dwen Dwen,外国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发英规则读出了,这样就能让他们轻易地get到我们的意思。

萧煌奇演讲实录:从黑暗到达光明没那么简单

萧煌奇:你是我的眼现场朋友大家好,还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大家好,我是萧煌奇。也许有很多人都是从歌唱选秀节目里面知道我,或者是因为林宥嘉翻唱我的《你是我的眼》这首歌,大家认识我。那么今天我来到《开讲...